唐睿

A full stack engineer, an architecture, a project coordinator and an entrepreneur, who is always learning.

当起点变成终点

12 Nov 2013 » 其他
演讲 大学 高考 毕业 就业 创业

新闻地址:计算机系举办“WHEN START ENDS”主题讲座

我昨天和同事聊天,说搞一场忽悠人的演讲也是挺费心思的:既要高端、大气、上档次,又不能太虚无缥缈,还得能够吸引人,最后要是能再跟“我的中国梦”扯上点关系,那就完美了。显然这些我都做不到,所以我不是来忽悠人的,不知道这个因果关系能否成立。

先来介绍一下我自己。本人唐睿,显然我爸就不是李刚了,没有高智商,没有高学历,更不是什么海归和高富帅之类的!这是我在 Twitter 上的签名档。

Twitter 签名档

我没有什么天资,但自认为在我人生最重要的时间点上有点不错的运气!首先从高考开始,我们那一年是第一次三加综合试点,这理科综合刚好是我的强项,于是就考上了对我来说还算非常不错的大学,专业呢就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大学期间参加了一个由微软资助的社团,在那里遇到了一个师兄,在他的带领下我在大二的时候就开始做项目挣钱,毕业以后去了北京的一家公司,从事软件研发工作,从初级程序员一直做到项目经理,历时四年。到了 2008 年公司有个项目派我来到深圳,于是就遇到了我现在的领导兼合作伙伴,之后我们就一起创办了这家公司,并一同经营至今。

我的故事没有《中国好声音》那么煽情,但这里关系到了人生重要的三个里程碑:毕业,就业和创业!这三个人生阶段点,恰好都是每个时期的终点!

我们先来说说高考,对任何人估计都是“往事不堪回首”。高考固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迄今仍然是唯一可行的全民选拔制度!问问我们坐在这里的同学有多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就知道高考对他们是多么的不同寻常!但是我这里要讲的是考试结束以后!这是个令人兴奋的话题,我记得当年高考结束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书店买了本《三个火枪手》,把它一口气读完,之后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说里的人物都喜欢有夫之妇,其它的现在都忘了!但是自从高考结束以后,我发现我很难再像高中时代那样夜以继日地拼命去学习了,因为我怕了,怕回到以前披星戴月读书的日子!虽然我现在依然在学习,但是原来的状态再也没有了!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种感觉?

那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你当然可以说是高考把你战斗的热情都耗光了,或者是中国高进低出的大学生活没有了挑战,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心态的变化。所谓“当起点变成终点”。

起跑线?终点线?

高中生活固然非常充实,而大学生活同样可圈可点,只是通常我们都要多年以后才能意识得到!我不敢说这次分享之后大家能对大学生活的态度有多大转变,而是希望能够珍惜!学生时代是穷了一点,但换来的是学习的时间,我总喜欢说: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他们把别人花钱来玩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了!

大学是一个接受分专业、系统化的高等教育的地方,但是这显然不是市场所需要的!打个比方,我前两天跟个朋友聊天说到,你不觉得现在计算机系毕业的学生除了不干 IT 的,一大部分都在做程序员!我上学的那个年代,程序员还算一个“三高”职业,而如今程序员满大街都是。不是说程序员没有用,而是本来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举个例子,大家是否都听说过自动驾驶汽车?首先必须说这里面少不了程序员,因为所有这些功能都必须一行一行代码的写出来。但是程序员绝对没办法独自搞出这样一辆车来的。我们还需要什么?当然一部汽车,然后还有会改装它的人,再有熟悉一些人工智能理论的人,外加信号处理与控制理论专业相关的人才!当然你还得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否则面对这样的公式,我们只能瞠目结舌了!

公式

大学里面既可以修炼你的专业技能,又能满足你涉猎其它学科的需求,遇到你不明白的可以花大量的时间,查阅大量的资料,或者与很多小伙伴去探讨,或最终找教授去获得一些点拨!这些将是我们毕业以后所很难奢求的,尤其是大把的时间!在学校如果能参加一些社团,或者企业举办的比赛,将会比在考试中拿到好成绩更有意义。比如挑战杯,数学建模之类的。理论结合实际远远好于纸上谈兵。不要仅仅局限于本专业这个小圈子,市场需要的是跨界人才。搞软件的能够懂得硬件,学计算机的再去了解一些自动化,学电子的男生去找一个学服装设计的女朋友等等,扩大你的交际范围,并从其他专业的视角审视你的专业,直到觉得自己变得无知而渺小的时候,说明你已经看到了另一个境界。要记住:离你近的,离所有人都近。

转眼间就毕业了,然后必须就业!说到找工作,就不得不提市场与企业对人才的供需矛盾!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企业也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矛头直指我们的教育!大学毕业生无法立即开始工作,但是未来的潜力是不错的;相反从培训学校走出来的人倒是动手能力还不错,但是从长远来看,非科班出身将是极大的瓶颈。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我们就该去想想如何改变自我。我仅从我们公司对人员的要求出发对大家的就业做一点指引。

首先,不要相信“临时抱佛脚”的威力,这顶多能让你通过笔试阶段,当与面试官聊天的时候,你永远都无法掩盖自己的不足。因此从现在开始,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关于专业课方面,现在的你们幸福多了。以前上课听不明白了,就只能去图书馆找资料看,现在有大把名校的开放课程,无论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上网的时候多去看一看这些内容,对课堂时间是个有益的补充。

第二,一定要有过硬的英语水平。我本不想提及这一点,因为从小学就开设英语课的中国教育好歹应该能培养出看得懂英文文章的人吧。可是我错了,我发现我周围会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少。英语除了日常会话(出国旅游时用),更重要的是专业部分。我经常跟我们公司的小孩们说,如果你用 Google 搜索出来一篇英文的文档你应该感到庆幸,因为当你搜出一篇德文文档的时候,用 Google 翻译弄出来的英文版就没那么容易读懂了。

第三,如果面试的时候你真的什么都不知道,要表现出来你的诚实,如果你用直觉去猜的话,是个好事情。但是告诉面试官这是你猜的,如果你猜得正确说不定还能加分,这说明你的第六感很不错,有时候工作需要这样的灵感。还有就是表现出来你的学习能力,没有谁能够一上来就融入公司,并开始工作。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越强,公司可能为其付出的培训成本就越少。

第四,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校园招聘的运气成分远大于实力本身。像腾讯这样的超级公司聊聊无几,大部分毕业生都将进入中小微企业工作。这本没有优劣之分。大公司或许薪水高,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但是体制庞大、结构完整,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新人要经历漫长的成长和攀升过程,才能达到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岗位。而中小微企业,各方面都不完善,所谓浑水才能摸鱼。如果在座的各位是喜欢折腾的人,大可以在这里一显身手。小微企业有的是机会和位置,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人。过了四五年以后(一定要这么久,才能了解公司是否真的不再适合你的发展),做到了经理职位,眼界的提升和对职场的认识将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时如果有机会选择跳槽,或者创业的话,那么你的机会才刚刚开始。

回想很久以前,跟朋友吹水的时候说,北京的那家公司将是我作为员工为其服务的第一家也是最后一家公司。这句话现在看来真的是这样。我没有选择跳槽,而是直接去创业。《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大家应该都看过,我不知道各位观后的心情是如何的,我基本上是感动着看完的。里面有太多创业的真实场景。随着就业环境越来越差,很多毕业生被迫走上了创业之路。如果你真的打算创业,毕业之后再想就太晚了,无论何时付诸实施,现在就得开始准备。无论将来是做互联网,游戏,企业级应用,传统产业,甚至在淘宝开网店,我希望以下一些我的想法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首先,找到一个好的团队。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你一生的合作伙伴有可能现在就坐在这间教室里。团队首先需要的是诚信,是互信,这是团队长久的根本。信,国之本也。立国如此,置业也当如此。讲一个我经历过的小故事。那一年我在北京,还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好员工。某天公司安排我来深圳支持几个客户,傻傻的我就过去了。在那边接待我的的是公司负责华南区的售前,这些客户也基本上都是他在维系。到了客户现场才发现情况远没有支持一下那么简单。原来是他在这边接了一个私活,想让我帮他完成,那些什么所谓的要支持的客户根本就没出问题。私活有钱赚,我也十分乐意,呆在深圳一个星期,拉上我的一个小伙伴做了个七七八八。于是问题就来了。当时客户方面主管项目的领导被双规了,就跟现在很多领导被双规是一样的,你懂的。那么项目自然就搁浅了,钱也没有了。回到北京还得编我在深圳都干了哪些事情,很是郁闷。但是后来我查银行卡发现他给转来了 5000 块钱,说是项目的首款,只有这么多了,我也没多计较,分了一半给帮忙的朋友,自己拿了剩下的一半。这件事情本来不值一提,但后来随着交往的深入,我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首付款,而是他自己掏腰包为我的工作买单。就这样我们的合作逐步加深,直到有一天我们一起出来单干了。团队除了信,成员的角色要求能够互补。我们当时一起创业的有五个人:有负责市场的,有负责技术的,有负责管理的,有负责售前售后的和负责财务的,这样的一个黄金组合风风雨雨四年多,至今仍是我们认为最宝贵的财富。

第二,先小人后君子。没有哪个创业不是为了挣钱。没有钱的时候大家可以一起吃苦,但问题是当大家分钱的时候,心态还能否一样的平静。事先明确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划分好股份,掰扯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需要争夺的时候就分文不让,锱铢必争;需要给予的时候就慷慨大方,毅然决然。当这些“君子协定”都拟定清楚之后,大家便可以放开手脚,无所顾忌的去拼搏一番了。

第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任何时候我们都得做最坏的打算,你再亲信的人,都有可能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捅你一刀,这时你的底线在哪里,你如何应对以不至于被动。还说回刚才的那个故事。有人可能会问,他就不拍你拒绝,然后把事情报告给公司吗?的确会有这种可能,而且他也做好了预防。这件事情之前他曾去过北京,我们的关系当时并不很熟,他找我要了几百块钱的发票,出差费用用发票报销也很正常,就给他了。没过两天他拿来几百块钱给我,说是用一些名义把那些发票替我报销了,让我留着这些钱。我当时还傻傻的,以为只是多报了一些钱而已。其实也是后来才知道,如果真的事情如前面所说,那么这件事情便成了他手中的把柄。

第四,选对主题,找好切入点。如今的创业比拼的是 idea,这是一个 idea 为先的时代。这句话不假,但是在茫茫人海之中,你能确信你的想法是独一无二的吗?所以很可能在你有这个念头的时候,人家的产品都已经上线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岂不是就不要做了。书上都说要做蓝海,而不是红海,真的找到一片广阔的蓝海谈何容易呀。纵观被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把持的中国互联网,再看被苹果、三星瓜分的智能手机市场,360 和小米是如何从中脱颖而出,与其分庭抗礼的?

以前的中国互联网是新浪、网易和搜狐,现在则变成了 3BAT,这个 3 就是 360。这个初创的互联网公司竟然能够逼迫小马哥的 QQ 在某些机器上停止运行,虽不光彩,但不得不说真牛逼。周鸿祎从 3721 开始做流氓软件,被阿里巴巴收购之后转投 360,开始搞安全。有谁会相信流氓能够从良,于是他开始与卡巴斯基合作,装 360 免费提供半年的卡巴斯基授权。卡巴斯基借此机会迅速打开国内市场,360 也借机完成了装机量的提升。接着他开始以雄厚的资金推免费杀毒服务,早已把老大哥卡巴不放在眼里了,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装机量。然后爆发的时刻来到了。360 推出了浏览器,并强行推广 360 导航。曾经有一个笑话说:当某一天 360 把 IE 消灭了,元芳你怎么看。至此 360 完成了他在互联网行业的布局,真正迈进中国互联网王国,与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相提并论。

再说小米。为发烧而生,有多少人是看到了这句话才去购买的呢?但用过的人似乎并不这么认为。为发烧而生,是用来迷惑竞争对手的。因为发烧友是小众,个别分子,为发烧而生就是为小众人准备的设备,潜台词就是不会与大品牌形成竞争,使其在初期放松对小米的警惕。加之其期货的销售模式,也很难在一瞬间霸占市场。但发烧友的热情似乎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就拿刚刚结束的双十一来说,这是小米的成绩单。

小米双 11 成绩单

天猫商城首个销售破亿的商家,全天总销售额 5.5 亿。小米能够成功我觉得归功于几个方面:第一,小米有其固有的基础,就是 MIUI 的深度定制系统,这让其在技术上不落后于竞争对手;第二,期货模式,也有人说是饥饿营销。但我觉得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手机企业,占领市场是关键,饥饿营销能够一时激发人们的渴望,但长久会对用户造成伤害。但是小米为什么还持续搞定时抢购,我认为更多的是期货。因为小米的售价非常低,甚至接近成本。庞大的产量需要对供应链有良好的控制,需要库存,营销等各个环节的通力配合,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将导致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利润的减少。反之如果几十万部手机在两分钟之内销售一空,剩下的事情交给快递公司,这个不是就简单了很多。小米在今年 8 月份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估值达 100 亿美元!

这两家公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竞争激烈,甚至垄断的红海中,杀出一片天地。360 是从杀软开始,这是其他互联网公司都不碰的东西,又是每个 Windows 用户都必须的东西;小米从低端市场切入,并以完美的市场营销来积累用户。红米手机更是通过与中移动的合作,在农村等二、三线城市推广其产品。因此小米是典型的互联网公司,而不是产品公司。

第五,执行力。虽然 idea 很重要,但是能实现 idea 的执行力更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不以为奇,却融资几百万美元的产品的原因了,关键就是人家做出来了,而我们还在考虑。在我们这些人当中,真的没有谁努力到需要靠天赋来比拼的地步。因此执行力不光在于做,还在于要按照想法做、坚持去做、做完、做好。

一个好的团队,有一定的想法,找好切入点,有顽强的执行力,这样的创业才能够成功,如果某一天被风投看上,这些也是他们最关注的,因为这是能够为其赚钱的前提。

唠唠叨叨半天,做一个总结。我开始提到了人生开始阶段的三个里程碑:毕业、就业和创业。不同人的里程碑或许并不一样,有人是想出国,有人是想做公务员,有人想当兵。无论是什么,别把起点当成终点。融资,上市,销售额突破 350 亿,员工超过 2000 人,不要被这些设定的阶段性目标所束缚,更不能仅仅为了达成这些目标而努力。相信只要你做了就一定会有结果,有了结果却不能松懈,在新的高度上继续前进!

最后,以我们公司的座右铭结束本次分享。谢谢!

中昱达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