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

A full stack engineer, an architecture, a project coordinator and an entrepreneur, who is always learning.

Pinpoint 插件开发

22 Nov 2016 » 技术
架构 Pinpoint Dapper APM 微服务 服务监控

一、运行 Pinpoint 系统

运行 Pinpoint 系统最简单的办法是使用 Docker。

# 运行 Pinpoint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dawidmalina/docker-pinpoint
$ cd docker-pinpoint
$ docker-compose up -d

二、编译环境搭建

编译 Pinpoint 1.5.2 的源代码需要 JDK 6、JDK 7+ 以及 Maven 3.2.x+ 的支持,符合以上要求的最新版本的编译工具列表如下:

要求最新版本备注
JDK 6JDK 6u45已经停止更新
JDK 7+JDK 8u112 
Maven 3.2.x+Maven 3.2.9之所以使用 Maven 3.2.x,猜想是因为只有 Maven 3.2.x 才支持 JDK 6

并且还要设置两个环境变量:JAVA_6_HOMEJAVA_7_HOME 分别指向对应的 JDK 安装目录,然后运行以下命令完成编译:

# 编译 Pinpoint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naver/pinpoint
$ cd pinpoint
$ mvn install -Dmaven.test.skip=true

使用 Docker 来运行编译会更加容易,这免去了环境配置的需要。首先将 Pinpoint 的源代码下载到本地目录,例如 /projects/pinpoint,然后运行命令:

# 使用 Docker 编译 Pinpoint
$ docker run -v /projects/pinpoint:/pinpoint:rw -v </path/to/.m2>:/root/.m2:rw tangrui/pinpoint-development

其中的两个 -v 参数是用来映射目录的。第一个 -v 参数是将本地的 /projects/pinpoint 目录映射到容器的 /pinpoint 目录;而第二个 -v 参数是将本地的 Maven 存储库映射到容器的 /root/.m2 目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本地存储库与 Docker 中的存储库共享内容,避免每次编译的时候都要从网络上下载大量依赖包,提升运行效率。

三、技术概述

3.1、架构组成

Pinpoint 架构

Pinpoint 主要由 3 个组件外加 Hbase 数据库构成,三个组件分别为:Agent、Collector 和 Web UI。

3.2、系统特色

  1. 分布式交易追踪,追踪分布式系统中穿梭的消息
  2. 自动侦测应用程序拓扑,以帮助指明应用程序的配置
  3. 横向扩展以支持大规模的服务器组
  4. 提供代码级别的可见性,以方便识别故障点和瓶颈
  5. 使用字节码注入技术,无需修改代码就可以添加新功能

3.3、分布式追踪系统如何工作

无论 Pinpoint 还是 Zipkin,都是基于 Google Dapper 的论文实现的。其核心思想就是在服务各节点彼此调用的时候,记录并传递一个应用级别的标记,这个标记可以用来关联各个服务节点之间的关系。比如两个节点之间使用 HTTP 作为请求协议的话,那么这些标记就会被加入到 HTTP 头中。因此如何传递这些标记是与节点之间使用的通讯协议有关的,有些协议就很容易加入这样的内容,但有些协议就相对困难甚至不可能,因此这一点就直接决定了实现分布式追踪系统的难度。

3.4、Pinpoint 的数据结构

Pinpoint 消息的数据结构主要包含三种类型 Span,Trace 和 TraceId。

Span 是最基本的调用追踪单元,当远程调用到达的时候,Span 指代处理该调用的作业,并且携带追踪数据。为了实现代码级别的可见性,Span 下面还包含一层 SpanEvent 的数据结构。每个 Span 都包含一个 SpanId。

Trace 是一组相互关联的 Span 集合,同一个 Trace 下的 Span 共享一个 TransactionId,而且会按照 SpanId 和 ParentSpanId 排列成一棵有层级关系的树形结构。

TraceId 是 TransactionId、SpanId 和 ParentSpanId 的组合。TransactionId (TxId) 是一个交易下的横跨整个分布式系统收发消息的 ID,其必须在整个服务器组中是全局唯一的。也就是说 TransactionId 识别了整个调用链;SpanId (SpanId) 是处理远程调用作业的 ID,当一个调用到达一个节点的时候随即产生;ParentSpanId (pSpanId) 顾名思义,就是产生当前 Span 的调用方 Span 的 ID。如果一个节点是交易的最初发起方,其 ParentSpanId 是 -1,以标志其是整个交易的根 Span。下图能够比较直观的说明这些 ID 结构之间的关系。

Pinpoint ID 结构之间的关系

3.5、如何使用 Java Agent

Pinpoint 的优势在于其使用 Java Agent 向节点应用注入字节码,而不是直接修改源代码。因此部署一个节点就变得非常容易,只需要在程序启动的时候加入如下一些启动参数:

# 使用 Java Agent
-javaagent:$AGENT_PATH/pinpoint-bootstrap-$VERSION.jar
-Dpinpoint.agentId=<Agent's UniqueId>
-Dpinpoint.applicationName=<The name indicating a same service (AgentId collection)>

3.6、代码注入是如何工作的

Pinpoint 字节码注入

Pinpoint 对代码注入的封装非常类似 AOP,当一个类被加载的时候会通过 Interceptor 向指定的方法前后注入 before 和 after 逻辑,在这些逻辑中可以获取系统运行的状态,并通过 TraceContext 创建 Trace 消息,并发送给 Pinpoint 服务器。但与 AOP 不同的是,Pinpoint 在封装接口的时候考虑到了更多与目标代码的交互能力,因此用 Pinpoint 提供的 API 来编写注入逻辑会比 AOP 看起来更加容易和专业。(这些内容后面会有更详细说明)

3.7、Pinpoint 的应用实例

下图展现了两个 Tomcat 服务器应用了 Pinpoint 之后,所收集到的追踪数据。

Pinpoint 数据收集

四、Agent 插件开发

开发 Pinpoint Agent 插件只需要关注两个接口:TraceMetadataProvider 和 ProfilerPlugin,实现类通过 Java 的服务发现机制进行加载。

4.1、ServiceLoader 配置

Pinpoint 的插件是以 jar 包的形式部署的,为了使得 Pinpoint Agent 能够定位到 TraceMetadataProvider 和 ProfilerPlugin 两个接口的实现,需要在 META-INF/services 目录下创建两个文件:

META-INF/services/com.navercorp.pinpoint.common.trace.TraceMetadataProvider
META-INF/services/com.navercorp.pinpoint.bootstrap.plugin.ProfilerPlugin

这两个文件中的每一行都写明对应实现类的全名称即可。

4.2、TraceMetadataProvider

TraceMetadataProvider 提供了对 ServiceType 和 AnnotationKey 的管理。

4.2.1、ServiceType

每个 Span 和 SpanEvent 都包含一个 ServiceType,用来标明他们属于哪一个库 (例如 Jetty、MySQL JDBC Client 或者 Apache HTTP Client 等),以及追踪此类型服务的 Span 和 SpanEvent 该如何被处理。ServiceType 的数据结构如下:

属性描述
nameServiceType 的名称,必须唯一
codeServiceType 的编码,短整形,必须唯一
desc描述
properties附加属性

Pinpoint 为了尽量压缩 Agent 到 Collector 数据包的大小,ServiceType 被设计成不是以序列化字符串的形式发送的,而是以整形数字发送的 (code 字段),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映射关系,将 code 转换成对应的 ServiceType 实例,这个映射机制就是由 TraceMetadataProvider 负责的。

ServiceType 的 code 必须全局唯一,为了避免冲突,Pinpoint 官方对这个映射表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如果所开发的插件想要声明新的映射关系,需要通知 Pinpoint 团队,以便对此映射表进行更新和发布。与私有 IP 地址段一样,Pinpoint 团队也保留了一段私有区域可供开发内部服务的时候使用。具体的 ID 范围参照表如下:

ServiceType Code 全部范围

类型范围
Internal Use0 ~ 999
Server1000 ~ 1999
DB Client2000 ~ 2999
Cache Client8000 ~ 8999
RPC Client9000 ~ 9999
Others5000 ~ 7999

ServiceType Code 私有区域范围

类型范围
Server1900 ~ 1999
DB Client2900 ~ 2999
Cache Client8900 ~ 8999
RPC Client9900 ~ 9999
Others7500 ~ 7999

4.2.2、AnnotationKey

Annotation 是包含在 Span 和 SpanEvent 中的更详尽的数据,以键值对的形式存在,键就是 AnnotationKey,值可以是字符串或字节数组。Pinpoint 内置了很多的 AnnotationKey,如果不够用的话也可以通过 TraceMetadataProvider 来自定义。AnnotationKey 的数据结构如下:

属性描述
nameAnnotationKey 的名称
codeAnnotationKey 的编码,整形,必须唯一
properties附加属性

同 ServiceType 的 code 字段一样,AnnotationKey 的 code 字段也是全局唯一的,Pinpoint 团队给出的私有区域范围是 900 到 999。

4.2.3、TraceMetadataProvider 接口

TraceMetadataProvider 接口只有一个 setup 方法,此方法接收一个 TraceMetadataSetupContext 类型的参数,该类型有三个方法:

方法描述
addServiceType(ServiceType)注册 ServiceType
addServiceType(ServiceType, AnnotationKeyMatcher)注册 ServiceType,并将匹配 AnnotationKeyMatcher 的 AnnotationKey 作为此 ServiceType 的典型注解,这些典型注解会显示在瀑布视图的 Argument 列中
addAnnotationKey(AnnotationKey)注册 AnnotationKey,这里注册的 AnnotationKey 会被标记为 VIEW_IN_RECORD_SET,显示在瀑布视图中是以单独一行显示的,且前面有一个蓝色的 i 图标

详细使用方法可以参考官方提供的样例文件 SampleTraceMetadataProvider

4.3、ProfilerPlugin

ProfilerPlugin 通过字节码注入的方式拦截目标代码以实现跟踪数据的收集。

4.3.1、插件的工作原理

  1. Pinpoint Agent 随 JVM 一起启动
  2. Agent 加载所有 plugin 目录下的插件
  3. Agent 调用每个已经加载的插件的 ProfilerPlugin.setup(ProfilerPluginSetupContext) 方法
  4. 在 setup 方法中,插件定义那些需要被转换的类,并注册 TransformerCallback
  5. 目标应用启动
  6. 当类被加载的时候,Pinpoint Agent 会寻找注册到该类的 TransformerCallback
  7. 如果 TransformerCallback 被注册,Agent 就调用它的 doInTransform 方法
  8. TransformerCallback 修改目标类的字节码 (例如添加拦截器、添加字段等)
  9. 修改后的代码返回到 JVM,类型加载的时候就使用修改后的字节码
  10. 应用程序继续
  11. 当调用到被修改的方法的时候,拦截器的 before 和 after 方法被调用
  12. 拦截器记录追踪数据

Pinpoint 插件的工作原理看似跟 AOP 非常相似,但还是有一些区别和自身特色的:

  1. 因为 Pinpoint 需要处理的注入场景比较单一,因此他提供的注入 API 相对简单;而 AOP 为了要处理各种可能的切面情况,Pointcut 被设计得非常复杂。
  2. Pinpoint 插件拦截是通过拦截器的 before 和 after 方法实现的,很像 around 切面,如果不想执行其中某个方法,可以通过 @IgnoreMethod 注解来忽略。
  3. Pinpoint 的拦截器可以任意拦截方法,因此被拦截的方法之间可能会有调用关系,这会导致追踪数据被重复收集,因此 Pinpoint 提供了 Scope 和 ExecutionPolicy 功能。在一个 Scope 内,可以定义拦截器的执行策略:是每次都执行 (ExecutionPolicy.ALWAYS),还是在没有更外层的拦截器存在的时候执行 (ExecutionPolicy.BOUNDARY),或者必须在有外层拦截器存在的时候执行 (ExecutionPolicy.INTERNAL)。具体请参考这个样例
  4. 在一个 Scope 内的拦截器彼此还可以传递数据。同一个 Scope 内的拦截器共享一个 InterceptorScopeInvocation 对象,可以使用该对象来交换数据,请参考样例
  5. 除了拦截方法以外,Pinpoint 还可以向目标类中注入字段以及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可以使用它们来保存一些上下文的数据。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了解,如果要编写一个 Pinpoint 的插件,除了要对目标代码的调用逻辑有较深入的理解,还必须得设计好上下文数据如何存储、如何传递,以及如何通过 Scope 避免信息被重复收集等问题。这些问题在 AOP 的场景下也会存在,只是 Pinpoint 提供了更加一致和便捷的解决方案,而基于 AOP 的实现就要自己去考虑这些问题了。

4.3.2、方法拦截

如前文所述,Pinpoint 插件需要实现 ProfilerPlugin 接口,该接口只有一个 setup(ProfilerPluginSetupContext) 方法。为了更容易的操作 Pinpoint 的代码注入 API,还需要实现一个 TransformTemplateAware 的接口,该接口会注入 TransformTemplate 类。

public class SamplePlugin implements ProfilerPlugin, TransformTemplateAware {

  private TransformTemplate transformTemplate;

  @Override
  public void setup(ProfilerPluginSetupContext context) {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tTransformTemplate(TransformTemplate transformTemplate) {
    this.transformTemplate = transformTemplate;
  }

}

ProfilerPluginSetupContext 有两个方法:getConfig() 和 addApplicationTypeDetector(ApplicationTypeDetector…)。第一个方法用来获取 ProfilerConfig 对象,该对象保存了所有插件的配置信息,而第二个方法用来添加 ApplicationTypeDetector。ApplicationTypeDetector 是用来自动检测节点所运行服务的类型的。例如在 pinpoint-tomcat-plugin 项目中,有 TomcatDetector 类,这个类的作用是通过如下逻辑检测来确定当前服务是否为 Tomcat 的:

  1. 检查 main class 是不是 org.apache.catalina.startup.Bootstrap
  2. 检查是否有系统变量 catalina.home
  3. 检查是否存在某个指定的类 (对于检测 Tomcat 而言,这个特定的类型也是 org.apache.catalina.startup.Bootstrap)

如果以上三个条件都满足,就把当前节点的 ServiceType 设置为 Tomcat。

TransformTemplate 只有一个方法 transform(String, TransformCallback),第一个参数是需要被转换的类的全名称,而第二个参数就是 4.3.1 章节中提到的 TransformCallback 接口,这个接口也只有一个方法叫 doInTransform,所有的注入逻辑都在这里完成。

public byte[] doInTransform(Instrumentor instrumentor,
        ClassLoader classLoader,
        String className,
        Class<?>; classBeingRedefined,
        ProtectionDomain protectionDomain,
        byte[] classfileBuffer) throws InstrumentException {

  // 1. Get InstrumentClass of the target class
  InstrumentClass target = instrumentor.getInstrumentClass(classLoader, className, classfileBuffer);

  // 2. Get InstrumentMethod of the target method.
  InstrumentMethod targetMethod = target.getDeclaredMethod("targetMethod", "java.lang.String");

  // 3. Add interceptor. The first argument is FQN of the interceptor class,
  // followed by arguments for the interceptor's constructor.
  targetMethod.addInterceptor("com.navercorp.pinpoint.bootstrap.interceptor.BasicMethodInterceptor", va(SamplePluginConstants.MY_SERVICE_TYPE));

  // 4. Return resulting byte code.
  return target.toBytecode();

}
  1. 注入过程是从获取 InstrumentClass 类开始的。
  2. 如果想要拦截一个方法,或者是添加字段以及 getter、setter 方法,就可以调用 InstrumentClass 对应的 API 来实现,这里是获取了一个签名为 targetMethod(String) 的方法,返回的对象是 InstrumentMethod 类型。
  3. 调用 InstrumentMethod 的 addInterceptor 方法注入拦截器,所有跟踪信息的收集行为都是在拦截器中实现的,这里添加的拦截器是 com.navercorp.pinpoint.bootstrap.interceptor.BasicMethodInterceptor,这是 Pinpoint 框架默认提供的一个基本拦截器,里面收集了一些 targetMethod 的调用信息。后面的 va 是一个静态方法 (代表可变参数列表),va 中给出的参数会传递到 BasicMethodInterceptor 的构造方法中。
  4. 调用 InstrumentClass.toBytecode() 方法即可返回注入后的字节码,剩下的事情就转交给 Pinpoint Agent 自己来完成了。

BasicMethodInterceptor 类仅提供了对方法调用信息的简单收集,只收集方法的名称、参数、返回值以及是否产生异常等等。在某些复杂的场景下,我们会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如当前登录用户、线程池、数据库查询语句以及任何跟中间件功能有关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定义自己的 Interceptor 类。

以上内容请参考该样例

Interceptor 是一个标记接口,真正有意义的是 AroundInterceptor 接口,该接口定义了如下两个方法:

public interface AroundInterceptor extends Interceptor {

  void before(Object target, Object[] args);

  void after(Object target, Object[] args, Object result, Throwable throwable);

}

为了应对被拦截方法的不同个数的参数列表,AroundInterceptor 还有若干子接口:AroundInterceptor0, AroundInterceptor1,…,AroundInterceptor5,分别对应没有参数,一个参数,到 5 个参数的方法。实现 Interceptor 接口的时候要提供一个如下的构造方法:

public RecordArgsAndReturnValueInterceptor(TraceContext traceContext,
        MethodDescriptor descriptor) {

  this.traceContext = traceContext;
  this.descriptor = descriptor;

}

TraceContext 和 MethodDescriptor 会被 Pinpoint Agent 在运行时注入进来,当然也可以添加额外的参数,这些额外的参数,需要在 addInterceptor 的时候指定,就像上文中关于 va 的描述那样。

有了 TraceContext 对象,就可以开始收集信息了。调用 traceContext.getCurrentTraceObject() 方法可以获取当前的 Trace,再调用 trace.traceBlockBegin() 开始记录一个新的 Trace 块 (这里我理解应该就是 Span 了)。在 traceBlockBegin 以后,可以调用 currentSpanEventRecorder 方法获取 SpanEventRecorder 对象,这个对象提供了诸如 recordServiceType、recordApi、recordException 和 recordAttribute 等方法,可以分别记录方法的有关信息。但是 SpanEventRecorder 并没有提供 recordReturnValue 这样的方法,只能通过 recordAttribute 来记录。所有自己扩展的信息也是通过 recordAttribute 来记录的。最后所有信息记录完成就调用 traceBlockEnd() 方法关闭区块。

以上内容请参考该样例

五、总结

其实 Pinpint 的插件开发 API 还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能力,如拦截异步方法、调用链跟踪、拦截器之间共享数据等等,但原理都是基于上述这些内容,只是调用了更加复杂的 API 而已。具体代码可以参考官方提供的样例项目,里面有非常详尽的代码及注释,相信理解了上面这些内容,再看这个代码就不会有任何困难了。